
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是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决策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咸宁市档案馆立足自身优势,找准档案工作与市委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坚持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加快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认真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主动服务市委工作大局和人民群众,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贡献档案力量。
记录和留存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是各级档案部门的重要使命。自2021年高质量完成新馆建设并顺利搬迁以来,咸宁市档案馆始终把馆藏资源建设作为档案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要任务,下大气力推进馆藏资源建设,不仅扩大了馆藏规模,也优化了馆藏结构。2022年,将市直单位到期档案依法移交进馆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一次性完成此前十五年无新馆的进馆工作任务。全年共进馆档案4.7万卷13.66万件,馆藏量增加近190%。2023年,以教育、卫生、人社、司法等重点民生档案为进馆工作重点,共进馆36.88万余件重点民生档案,馆藏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积极推进中国桂花城等18个重大产业、重点项目、重要事项电子档案数据及时移交进馆,并建立专题档案数据库,全年共接收进馆各门类档案3.58万卷4.55万件。2024年,在认真做好机构改革单位档案移交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市直重点民生专业档案抢救保护,积极开展市委“三重”活动档案建档移交,推进重要声像档案和学籍档案数据进馆,全年进馆档案14.4万卷。今年,重点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市委“五大行动”、生态文明建设、上轮机构改革单位档案建档指导和接收,继续做好民生专业档案、重大活动档案和常态化到期档案进馆工作。截至目前,馆藏量已达40万卷,比2021年的6.8万卷翻了近6倍,民生专业档案占比38.86%。咸宁市档案馆已初步建成了以重大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为“四梁八柱”的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档案资源框架,形成了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真实、全面反映咸宁改革发展历程及历史和文化的档案资源体系。
市档案馆智慧卷宗
档案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大数据时代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咸宁市档案馆紧紧抓住数字政府建设机遇,顺应新时代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坚定不移地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全力提升档案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充分释放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在2021年新馆建设中,同步布局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构建综合业务管理、电子阅览、长期保存、信息采集、多媒体档案管理5大信息管理系统,部署档案数据存储和安全保护设备,提升档案利用效率和安全管理能力,成功创建省内首家全国产环境数字档案馆、省内地市州第二家“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近年来,咸宁市档案馆以创建“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为新起点,持续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清零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馆藏档案应数字化率100%。今年,又坚持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开展电子档案全流程管理试点,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布局,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咸宁市电子档案管理平台,推进咸宁市政务办公系统与咸宁市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对接,打通电子公文在线归档路径,试点指导市政数局、市城管委、市国资委、市教育局、市体育事业中心、市公检中心、市职教集团7家单位开展电子公文在线归档,并逐步扩大覆盖面,推进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在线移交、接收,积极探索咸宁经验,努力打造一流“国家级数字档案馆”。
市档案馆中控室
新时代档案事业要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增强活力,从创新中增强动力。近年来,咸宁市档案馆不断创新档案接收机制,强化事前上门业务指导、对接沟通和质量审查,确保各单位档案完整、高质、高效进馆。进一步创新档案征集机制,明确征集目标、责任,加强征集线索管理,提升档案鉴别能力,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大档案征集格局。创新开展以“北伐汀泗桥战役”“鄂南秋暴”咸宁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的红色档案和咸宁名人、城市记忆、民俗文化遗产等特色档案征集工作,共征集到相关档案资料1.2万余卷件册。进一步完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深化档案安全风险治理,严格落实档案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节点档案安全巡检,完善实体、数据档案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档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与云南昆明市档案馆、广东肇庆市档案馆签订馆藏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异质备份协议,构建档案安全全过程风险防范和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档案安全零事故。建立民生档案数据共享机制,拓宽群众跨区域查档渠道,先后与随州、孝感、黄石三地,市内六个县(市、区)及同属老鄂南地区的鄂州市、江夏区、大冶市、阳新县等十三个市县级档案馆,建立民生档案异地跨馆服务合作机制,极大满足了周边地区群众便捷查阅档案的需求。探索建立档案管理责任溯源机制,定期对群众查档情况进行分析研判,针对不同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来馆群众查不到档案的案例,溯源立档单位查询,对因管理不善或未按规定归档移交的,将有关问题线索移交主管部门或纪检国家监察委员会门追究纪律责任,群众查档满意度大幅提升,多次获赠锦旗、感谢信。
档案馆不仅要管好档案,更要用好档案,充分挖掘档案潜在价值,为党委政府提供重要的档案资政服务,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近年来,咸宁市档案馆不断提升编研资政能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先后撰写高质量资政报告《咸宁地名探究》《咸宁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关于咸宁温泉文化旅游节节会效应及启示》等,先后编印出版《馆藏珍品 黑白光影里的激情岁月——夏勋南摄影作品图册》《档案见证小康路》《向阳湖五七干校档案选编》《中国共产党咸宁市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共咸宁市委历次全会审议通过的重要文件》《档案中的咸宁》《咸宁市情》《泉暖香城—历届温泉文化旅游节回眸》《馆藏珍品档案图册》《图说咸宁60年》等系列档案图册、资料汇编,公开出版书籍《咸宁故事》,精准服务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多次获得市委有关领导肯定。精心筹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咸宁历史与发展档案文献展”和“革命理想高于天——咸宁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展”两个大型展览,自2022年开展以来,每年积极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生、市民群众一万人次以上来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烈社会反响。今年筹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档案展》已于6月5日预展,并于9月3日正式开展,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加强与广播电台、报社合作,运用新媒体开设《红色档案》《档案中的咸宁》《咸宁故事》档案文化专栏,讲好咸宁故事、传播咸宁声音、展示咸宁形象。
市委党校主体班学员在市档案馆开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档案查阅利用服务,围绕业务精通、接待热情、查询精准、反应快速、件件有果的要求,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年均档案查阅利用从原来不足500人次逐年提升至2300人次,力争每年群众查阅利用达到3000人次以上。进一步加大档案开放力度,创新建立馆室联审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稳妥有序完成馆藏档案开放审核工作,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扩大馆藏档案开放度,先后4次向社会发布档案开放公告,涵盖经济、科技、社会、农业、劳动、人事、教育、卫生和文化各领域档案目录51万余件,方便群众查阅利用。开展查档窗口标准化建设,推进工作日中午不间断查档和双休日(节假日)预约查档制度,为群众提供365天全时服务。积极探索推行档案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扩大“一网查档、异地出证”覆盖面,打造“家门口的档案馆”。主动服务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黄石、鄂州、江夏、阳新、大冶等鄂南地区档案馆的协作,推行“异地查档、跨馆服务”“馆际联动、一网查档”,真正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市档案馆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查档服务
2024年,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移交进馆工作推进会在赤壁召开
2022年,通山县档案馆在六个县市区中率先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
2024年,通城县档案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