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咸宁市咸安区档案馆珍藏室,保存着鄂南苏区现存最早的一面红旗。红旗长78.5 cm、宽72.5 cm,材质为土布纺织品,重100g,白布边上墨书“中国共产党鄂城第一区第三支党员实行礼拜六”,上方书“实行革命竞赛”,右上角和左下角分别用白布绣五星和镰刀、斧头。经专家鉴定,该旗为大革命时期中共党组织每星期六劳动竞赛评比的流动红旗。
(实行礼拜六革命竞赛红旗复制件咸安区档案馆藏)
一、红旗的渊源
《咸宁市志》(1992年卷文化·文物古迹·文物·革命文物)记载:红旗,系民国十九年到二十年(1930-193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面流动竞赛红旗。该旗由担山一高姓农民藏于墙缝,1978年拆屋发现后捐赠。
咸安区双溪桥镇高铺子河村,清末到民国初期属于鄂城所辖的马迹乡。根据旗帜上书写的文字可以看出,这面旗帜为“中国共产党鄂城第一区第三支党员”所拥有和使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咸宁市组织史资料》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记载:1929年6月,中共咸宁县委恢复重建后,即派干部分赴县域东南山区发展党组织,开展农村工作,建立苏维埃政权。10月,中共鄂城县委在双溪杨林桥成立鄂城县苏维埃政府,辖3个区、17个乡,双溪、担山、高铺、李沛、杨堡、李铺、大幕、石桥、白云山及高桥等地分属其第一区(后改称唯益区)、第三区(后改称大成区)。
二、实行礼拜六革命竞赛的由来
“实行礼拜六工作”,源自苏联的星期六义务劳动。1919年,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关键时期,帝国主义武装封锁和国内食品短缺、原材料供应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为此,俄共(布)中央发布了《关于东线局势的提纲》,号召所有的党组织和工会用革命的精神从事工作,采取一切措施支援红军。列宁指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见诸于实践后就有了特殊的价值,因为就在这种极小的事情中开始出现了某种共产主义的东西。”“因而,星期六义务芳动体现出一种正在形成和开始产生一种崭新的、与一切旧有的资本主义准则相反的东西,一种比战胜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更高的东西,即大规模组织起来以满足全国需要的无报酬的劳动。”
星期六义务劳动不仅成为苏联人民共产主义精神的一面旗帜,也成为共产国际宣扬共产主义信念的极佳典范。随之,星期六义务劳动深深影响了到苏联学习的各国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实行礼拜六工作”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扩大红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增进军民渔水情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融进了中国气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苏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需要,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创新领导艺术。到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将自己对共产党员礼拜六的精神践行于工农运动之中。正是由于注重将义务劳动思想的种子播撒在工农的运动之中,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和逐步推广后,礼拜六工作的效力得到了各级机关的一致公认。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专门通过了《关于优待红军家属的决定》,其中第三点明确规定:“严格的普遍的实行优待红军家属的礼拜六。”礼拜六工作成为了一种制度化的帮扶措施。要求“政府,后方军事机关,青年团以及其他群众组织各级机关的工作人员,从中央到乡政府乡支部止,必须全体参加,每个机关所在地的红军家属的优待,必须由该机关工作人员担负,并且作出优待红军家属的模范”。
三、红旗承载的苏区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实行礼拜六革命竞赛,有力地促进了苏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政治上,增进了干群关系,满足了群众的需要,苏区党政机关便真正成为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统在党和政府的周围,热烈地拥护党和政府。经济上,农业生产得以顺利开展,农产品总量有所增加。军事上,农民参加红军的积极性提高了,有效地扩大了红军队伍。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苏区时期的礼拜六工作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的影响力并未消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鄂南苏区革命精神同样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跨越时空,让苏区精神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不竭精神动力。
(咸安区档案馆供稿)